地下車庫通風排煙設計需同時滿足日常通風(排除汽車尾氣、保障空氣品質) 與火災排煙(控制煙氣蔓延、保障疏散安全) 雙重需求,需嚴格遵循《汽車庫、修車庫、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》(GB 50067-2014),核心要點可按功能模塊梳理如下:
一、系統選型:適配車庫規模與使用場景
系統選型需結合車庫建筑面積、層數及人員停留情況,明確 “獨立系統” 與 “合用系統” 的適用邊界:
獨立系統:適用于建筑面積>2000㎡的地下車庫,或有人員長期停留的車庫(如商業配套車庫)。其特點是通風風機與排煙風機分開設置,日常通風時氣流穩定、無交叉污染,火災時排煙效率高,能避免單一風機故障導致雙重功能失效。
合用系統:適用于建筑面積≤2000㎡的單層或多層地下車庫,且無人員長期停留的場景。通常采用雙速風機 —— 低速模式用于日常通風,高速模式用于火災排煙,可節省設備安裝空間與初期造價,但需確保高低速切換的可靠性(切換時間≤30s),避免火災時響應延遲。
二、通風量計算:以 CO 濃度控制為核心
日常通風的核心目標是稀釋并排除汽車尾氣(主要污染物為 CO),需按 “CO 濃度限值” 與 “換氣次數” 雙重標準計算,取兩者中的較大值作為設計通風量:
CO 濃度控制標準:車庫內 CO 高允許濃度需滿足 —— 有人停留區域≤30mg/m3,無人停留區域(如設備間附近)≤100mg/m3。計算時需考慮峰值工況(通常按車庫大停車數量的 1/3 同時怠速計算),單臺怠速汽車 CO 排放量約 200~300mg/h,再乘以 1.2~1.5 的安全系數,確保極端情況下仍達標。
換氣次數標準:普通地下車庫若輔助自然通風,機械通風換氣次數需≥6 次 /h;純機械通風車庫,換氣次數需≥8 次 /h;坡道入口附近區域因尾氣易堆積,需局部提高換氣次數至 10~12 次 /h,避免坡道倒灌的尾氣擴散至車庫內部。
三、排煙量計算與防煙分區劃分:控制煙氣擴散范圍
火災排煙需通過 “防煙分區劃分” 限制煙氣蔓延,并按分區計算排煙量,確保疏散通道能見度:
防煙分區劃分原則:單個防煙分區面積≤2000㎡,分隔方式可采用擋煙垂壁或結構梁 —— 擋煙垂壁高度需≥500mm(固定式如防火玻璃、活動式如電動擋煙垂壁,火災時自動下落);若車庫結構梁高度≥500mm,可直接利用梁作為擋煙分隔,無需額外設置擋煙垂壁。
排煙量計算標準:單個防煙分區排煙量需≥6 次 /h(按防煙分區體積計算);若車庫凈高≤6m,需按 “2000㎡×6 次 /h×3m(默認凈高)=36000m3/h” 作為小值控制,避免小面積分區因體積小導致排煙量不足;合用系統的雙速風機,高速排煙量需≥計算值,同時滿足低速通風量≥日常通風需求。
四、設備與管道設計:保障功能可靠與防火安全
1. 風機選型與布置
排煙風機:需具備 280℃連續運行 30min 的耐高溫能力(火災時煙氣溫度可達 200~300℃,避免風機燒毀);優先選用離心式風機(風壓高,適合長距離排煙),不建議用軸流風機(風壓低,易受煙氣阻力影響);風機房應設置在車庫外(如地面或地下單獨機房),若必須在車庫內,需用耐火極限≥2.0h 的防火隔墻和甲級防火門與車庫分隔,防止火災蔓延至風機房。
通風風機:日常通風風機需低噪聲運行(機房噪聲≤85dB,車庫內噪聲≤60dB),可選用軸流風機或離心式風機;合用系統的雙速風機,需在風機控制柜內設置可靠的切換裝置,確?;馂臅r能快速從低速切換至高速。
2. 風管設計要求
材質選擇:排煙風管需采用鍍鋅鋼板(厚度≥0.8mm)或不銹鋼板,嚴禁使用玻璃鋼等易燃材料;通風風管可選用鍍鋅鋼板或不燃型復合風管(如 A 級防火酚醛風管),但需確保整體防火等級達標。
防火措施:排煙風管穿越防火分區時,需在穿越處設置排煙防火閥(280℃時自動關閉,同時連鎖停止排煙風機),防止煙氣通過風管蔓延至其他分區;風管支架、吊架需采用不燃材料,與風管之間墊防火墊,避免熱傳導引燃周邊構件。
3. 風口布置原則
排煙口:優先布置在防煙分區的頂部或靠近頂部(利用煙氣上浮特性),距頂板≤500mm;每個防煙分區需設置≥2 個排煙口(避免單個風口故障導致排煙失效),風口間距≤30m;排煙口需與排煙風機聯動(打開排煙口后自動啟動排煙風機),且具備手動關閉功能,方便檢修或應急操作。
送風口(補風):火災排煙時需同步補風(避免排煙區域形成負壓,導致煙氣倒灌),補風量需≥排煙量的 50%;送風口應設在車庫下部(距地面≤1.5m),均勻分布,避免與排煙口形成氣流短路(如送風口正對排煙口,導致新鮮空氣直接被排出,未起到稀釋煙氣作用)。
日常通風口:排風口需避開人員出入口,距地面≥2.5m,防止排出的尾氣直接影響行人;送風口均勻布置在車庫中部或下部,避免直吹車位(影響用戶停車體驗),且送、排風口需錯位布置,確保氣流在車庫內均勻循環。
五、控制邏輯設計:實現工況自動切換
通風排煙系統需具備 “日常通風”“火災排煙”“應急停機” 三種模式,且與消防系統聯動,確保響應及時:
日常通風模式:以自動控制為主,手動控制為輔 —— 通過車庫內的 CO 濃度傳感器觸發(CO 濃度超過 25mg/m3 時啟動風機,低于 15mg/m3 時停機),或按早晚停車高峰時段(如 7:00-9:00、17:00-19:00)定時啟停;車庫值班室和風機房需設置手動啟停按鈕,便于檢修調試。
火災排煙模式:由消防系統聯動觸發 —— 當車庫內煙感探測器或溫感探測器報警(確認火災后),消防控制室發出信號,先關閉日常通風風機,再打開對應防煙分區的排煙口和補風口,啟動排煙風機(合用系統切換至高速模式)和補風風機;若排煙風管內溫度達到 280℃,排煙防火閥自動關閉,同時連鎖停止排煙風機,防止高溫煙氣損壞設備;大型車庫建議設置 1 臺備用排煙風機,覆蓋所有防煙分區,主風機故障時自動切換。
應急停機模式:在消防控制室、風機房、車庫疏散通道需設置紅色緊急停機按鈕(帶防護罩,防止誤觸),發生設備故障或意外情況時,可手動切斷風機電源;風機過載、短路時,配電箱內的斷路器需自動跳閘,避免電機燒毀。
六、其他關鍵注意事項
坡道通風與排煙:地下車庫坡道(尤其是雙車道坡道)需單獨設計通風 —— 坡道入口處設置送風口,出口處設置排風口,避免尾氣在坡道內堆積;火災時若坡道作為疏散通道,需關閉坡道內的排風口,開啟坡道頂部的排煙口,防止煙氣沿坡道擴散至地面或車庫內部。
節能設計:采用變頻風機,日常通風時根據 CO 濃度自動調節風機轉速(低濃度時低速運行,降低能耗);利用自然通風,車庫外墻設置可開啟外窗(外窗面積≥車庫面積的 2%),非高峰時段可關閉機械通風,依靠自然通風換氣,減少運行成本。
維護便利性:風機房需設置寬度≥1.2m、高度≥2.0m 的檢修門,便于設備搬運與維修;風管每 20m 設置 1 個檢修口(尺寸≥400×400mm),方便清理風管內積塵;排煙口、防火閥等部件若安裝高度>3m,需設置檢修平臺或爬梯,便于定期檢查與維護。
七、規范符合性核查:確保通過消防驗收
設計完成后需重點核查以下內容,避免因不符合規范導致驗收不通過:
排煙風機的耐高溫性能(280℃/30min)是否提供設備檢測報告;
防煙分區面積是否≤2000㎡,擋煙垂壁高度是否≥500mm;
排煙口是否設置在頂部,與排煙風機的聯動邏輯是否正確;
排煙風管材質、防火閥設置位置是否符合防火要求;
備用排煙風機、緊急停機按鈕是否按規范配置;
通風量、排煙量計算書是否完整,是否滿足 CO 濃度與換氣次數雙重標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