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通風排煙系統的核心邏輯,是讓系統功能與建筑物的“高度、功能、結構、火災風險”四大核心特點準確匹配,避免“功能過剩”或“安全不足”。以下從建筑物關鍵特征出發,分場景拆解具體選型思路:
一、先看“建筑高度”:決定系統的“動力類型”(自然/機械)
建筑高度直接影響自然力(熱壓、風壓)的穩定性——高度越低,自然力越可靠;高度越高,自然力越難控制,必須依賴機械系統。
1.低多層建筑(高度≤24m,如多層住宅、低層商場、學校)
日常通風:優先選自然通風。利用外墻窗戶、陽臺、屋頂通風口,通過自然風壓/熱壓實現空氣置換,既節能又低維護(如住宅臥室開窗通風、商場外窗自然進風);僅在局部污染區(如廚房、衛生間)補充局部機械排風(如油煙機、衛生間排風扇)。
防煙系統:選自然防煙。在樓梯間、前室設置可開啟的防煙窗(或利用陽臺、凸窗作為緩沖),火災時通過自然力阻止煙氣進入疏散通道,無需額外風機。
排煙系統:優先選自然排煙。在走道、中庭外墻設置符合面積要求的自然排煙窗(開啟面積≥地面面積的2%),或屋頂設置排煙口,利用煙氣熱浮力排出;僅在封閉空間(如無外窗的地下儲藏室)用局部機械排煙。
2.中高層建筑(24m<高度≤100m,如小高層住宅、15層寫字樓)
日常通風:“自然+機械”結合。普通房間(如住宅客廳、寫字樓辦公室)仍用自然通風,但需在建筑內區(無外窗的房間)設置機械送風/排風系統(如內區辦公室的新風管道、排風管道);公共區域(如大堂、電梯廳)需全面機械通風,保證人員密集區的空氣品質。
防煙系統:必須選機械加壓送風防煙。因高度增加后,自然風壓不穩定,無法可靠阻擋煙氣——需在樓梯間、前室設置專用送風機,通過加壓使安全區域壓力高于煙氣區,強制阻止煙氣倒灌(如寫字樓樓梯間的加壓送風口,火災時自動開啟)。
排煙系統:分區域選類型。外區房間(有外窗)可保留自然排煙;內區走道、中庭、地下車庫等無自然開口的區域,必須選機械排煙系統(如走道吊頂內的排煙管道、排煙口,火災時風機啟動強制排煙)。
3.超高層建筑(高度>100m,如摩天大樓、超高層酒店)
日常通風:全靠機械通風(HVAC系統)。因高度過高,室外風壓波動大(如高空強風),自然通風易導致“倒灌”或“無風”,且超高層多為玻璃幕墻(無開啟窗),必須通過集中式風機、管道實現新風輸送與排風(如酒店客房的新風系統、寫字樓的中央空調通風模塊)。
防煙系統:強化型機械加壓送風。需按“分區”設計(如每10-15層設一個加壓送風分區),避免單一風機壓力不足;樓梯間、前室的送風口需準確控制風量,防止壓力過高導致門難推開,或壓力過低無法防煙。
排煙系統:全區域機械排煙。所有空間(走道、中庭、地下層、設備機房)均需設置耐高溫排煙風機(可承受280℃高溫并持續工作30min)、防火排煙管道,且需與火災報警系統聯動(火災時自動開啟排煙口、啟動風機);中庭等高大空間需特殊設計(如分層排煙口,避免煙氣層沉降)。
二、再看“建筑功能”:決定系統的“污染應對能力”
不同功能的建筑,日常污染物類型(如異味、粉塵、尾氣)和火災風險(如易燃物多少、人員密度)差異極大,直接影響系統的“針對性設計”。
1.住宅建筑(如商品房、公寓)
核心需求:日常換氣+局部除味,火災時保護疏散通道。
選型重點:日常用“自然通風+局部機械排風”(臥室開窗、廚房油煙機、衛生間排風扇);防煙用“樓梯間機械加壓送風”(中高層以上);排煙用“外窗自然排煙”(戶型內)+“走道機械排煙”(公共區域),避免復雜管道影響居住空間。
2.商業建筑(如商場、酒店、餐飲)
核心需求:人員密集區新風補給+異味控制,火災時快速排煙(避免煙氣滯留)。
選型重點:日常用“全面機械通風(HVAC)”(如商場的集中新風系統、酒店客房的獨立通風模塊),餐飲區需加強機械排風(如餐廳油煙管道+凈化器);防煙用“樓梯間+前室雙加壓送風”(保證疏散通道安全);排煙用“機械排煙為主”(走道、中庭設大風量排煙風機,餐飲區排煙管道需防火處理)。
3.工業建筑(如廠房、倉庫、車間)
核心需求:排除粉塵/有害氣體(如焊接煙塵、化工廢氣),火災時耐高溫排煙(工業火災溫度高)。
選型重點:日常必須用“局部機械通風+全面機械通風”——在污染源附近設局部排煙罩(如焊接工位的移動式排煙罩),快速捕捉污染物;車間整體設機械送排風系統,稀釋殘留有害氣體;防煙用“機械加壓送風”(疏散樓梯間);排煙用“耐高溫機械排煙系統”(風機耐溫≥300℃),且管道需抗腐蝕(針對化工車間)。
4.地下建筑(如地下車庫、地下商場、地下機房)
核心需求:無自然開口,必須全靠機械實現“通風+排煙”,且需處理特殊污染(如車庫尾氣)。
選型重點:日常通風——地下車庫用“機械送排風系統”(按車位數量計算風量,排出汽車尾氣),地下商場用“HVAC新風系統”;防煙用“機械加壓送風”(地下樓梯間、避難走道);排煙用“分區機械排煙”(按防火分區劃分排煙區域,如車庫每2000㎡一個排煙分區,火災時僅開啟著火分區的排煙風機)。
三、看“建筑結構與火災風險”:優化系統的“適配性”
1.結構特征:有無自然開口、空間形態
若建筑為“玻璃幕墻封閉結構”(無開啟外窗,如寫字樓幕墻):日常通風必須機械,排煙必須機械,且需在幕墻內側預留排煙口(如吊頂內的排煙口,火災時打開)。
若建筑為“高大空間”(如中庭、劇院、體育館):排煙系統需特殊設計——自然排煙需保證排煙口高度(如中庭頂部排煙口),機械排煙需用“大口徑管道+高風壓風機”,避免煙氣在中層沉降(如劇院觀眾廳的分層排煙口,按煙氣層高度開啟)。
2.火災風險等級:高風險場所需強化系統
高風險場所(如油庫、配電室、易燃品倉庫):排煙系統需選“快速響應型機械排煙”(風機啟動時間≤30s),且管道需做防火包覆;防煙系統需提高加壓送風量,確保疏散通道壓力足夠(如配電室樓梯間的加壓送風量比普通區域高20%)。
普通風險場所(如辦公室、教室):按常規標準選型即可,但需保證系統聯動性(如火災報警后,排煙口開啟、風機啟動、防火閥關閉,形成完整排煙路徑)。
洛陽通風排煙工程公司總結:選型的核心邏輯
先以“建筑高度”定“動力基調”:低多層優先自然,中高層機械為主,超高層全機械;
再以“建筑功能”定“細節設計”:住宅重局部除味,商業重人員新風,工業重粉塵排除,地下重全機械適配;
以“結構/風險”做“優化調整”:封閉結構補機械,高大空間調排煙口,高風險場所強性能——實現“安全可靠、節能適配”的目標。